ECON咖啡时光

11月7日下午,福利姬
首次推出的“咖啡时光”主题沙龙在温馨雅致的氛围中温馨开启。作为专为本科生量身打造的特色学术活动,本次沙龙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模式,以“咖啡为媒、思想为核”,聚焦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主题“创新”,深度契合中国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战略。活动特邀著名经济学家、国家级人才、复旦文科资深教授、福利姬
院长张军,国家级人才、复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、福利姬
副院长寇宗来,国家级人才、复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永钦三位重磅嘉宾,围绕“大分流与李约瑟之谜”“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源流”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”“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与人生定位”四大核心议题,与在场学子展开层层递进的思想碰撞,既不乏学术深度,又兼具现实观照,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启发的学术盛宴。本次活动由2022级经济学(数理经济方向)专业本科生袁已晴同学主持。

活动伊始,张军教授率先开篇,以2025年诺奖得主乔尔·莫基尔(Joel Mokyr)的研究为切入点,拉开“大分流与李约瑟之谜”的讨论序幕。他提到,莫基尔作为经济史学家,从欧洲历史中探寻工业革命的驱动线索,认为欧洲分裂状态催生的“思想市场”是关键前提——知识分子汇聚交流,促成了有用知识的产生与传播,这一观点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形成广泛共识。但张军教授强调,这一理论不能简单套用中国语境,他援引已故史学家普林斯顿余英时的研究指出,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中国与欧洲的发展道路存在本质差异:中国在秦始皇时期便形成大一统国家,比欧洲早1500年,而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,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孕育了截然不同的创新土壤。
张军教授进一步分析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天人合一”理念,让古代中国对自然的认知融入生活实践,虽未形成西方那样的系统化科学体系,却也孕育了独特的技术智慧。同时,大一统国家的市场规模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凸显——欧洲至今仍受困于未能形成真正统一的大市场,而中国的广阔市场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与应用场景。他特别提醒学子,看待西方学术理论需保持批判眼光,不能盲目认定其制度更优越,欧洲的从0到1的创新与中国后来的规模竞争各有优势,应辩证看待不同发展路径的合理性。

随后,寇宗来教授承接话题,围绕“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源流”展开分享。他系统梳理了从熊彼特到诺奖得主的理论脉络,明确“创造性破坏”的核心内涵:创新是新组合的产生,必然打破常规,既造就赢家也催生输家,长期经济增长离不开这一动态过程。他将创新划分为“颠覆式创新”与“渐进式创新”——前者确定技术范式、开辟新轨道,后者则在现有轨道上累积改进、提升效率。寇宗来教授以数字照相技术的发展为例,生动阐释了既得利益对创新的阻碍:数字照相技术最早诞生于柯达内部,但柯达受胶卷业务的既得利益束缚,未能将其发扬光大,反而被新兴企业抓住机遇实现颠覆,这也印证了中小企业往往更具颠覆式创新活力的观点。
谈及国际创新格局,寇宗来教授提到欧洲正陷入“中等技术陷阱”,其制度、市场结构与政治体制使其难以发挥大国优势,也无法像中美那样通过产业政策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。他补充道,诺奖得主的研究不仅关注创新本身,更重视创新背后的社会条件,尤其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协调机制——英国通过海外殖民地化解内部矛盾,美国通过移民分流宗教与社会冲突,而中国则凭借独特的文化与制度,在创造性破坏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双重奇迹,这种“安顿输家”的能力正是中国创新生态的重要优势。

在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”板块,王永钦教授从体制机制角度切入,深入分析中国创新的现状与升级路径。王⽼师指出,现在热议的“内卷式竞争”——在微观层⾯体现为经济主体⾏为的⾼度同质化,只能在单⼀维度上展开竞争(如企业之间的“跑量降价”),本质上是缺乏创新,使得经济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合作。例如,中国创新总量可观,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,但结构有待优化——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占比偏高,发明专利占比远低于美、日等国。针对这一现状,王教授提出三大关键改进方向:一是加强产权保护。产权不稳固会削弱经济主体专业化与分⼯的激励,使得分⼯协作和互补关系难以形成,⽽陷⼊了同质化的内卷式竞争。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政策稳定性,让企业对创新回报形成稳定预期,愿意进行专业化和从事高质量创新;二是改革金融体系,中国以债类合约和银⾏为主导的⾦融体系,也在⽆形中强化了内卷倾向。银⾏天然偏好有形、通⽤资产(因其更易充当抵押品),这限制了以⽆形资产和专⽤性资产为抵押品的创新型⾦融⾦融体系,抑制了创新与专业化发展,进⼀步加剧了同质化的竞争,限制了⾼质量发展的潜⼒;三改变地方政府“GDP 锦标赛”和生产地增值税下各地“小而全”的产业结构,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,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,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创新,从体制上走出“内卷”。
王永钦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科学原理知识(propositional knowledge)和操作指令知识(prescriptive knowledge)的互动重要性。他认为,中国历史上不乏先进技术,但未能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体系,而科学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可编码、可推广,能让技术实现规模化迭代。中国当下的创新突破,既得益于对西方科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借鉴,也离不开自身制度优势——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风险分担机制,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健全时,家庭成为吸收失业、产业转型等风险的重要载体;而城乡二元结构也在无形中发挥了“自动稳定器”作用,让城市失业人群可回归农村土地,缓冲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社会冲击;为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,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护体系——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和托底功能,让经济主体敢于创新。


最后,三位嘉宾围绕“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与人生定位”展开讨论。张军教授结合中国加入WTO的历史经验,分享了中国文化对全球化的包容态度——2001年入世时,国内各界普遍担忧产业受到冲击,甚至有人认为“引狼入室”会颠覆现有产业格局,但中国并未像美国那样出现反对全球化的浪潮,反而通过“进口替代与外向型经济双轨并行”的策略,在开放中实现了产业升级。他认为,这种对变革的包容、对冲击的承受力,正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,也为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舞台。寇宗来教授鼓励学子打破学科壁垒,既要关注技术本身,也要理解创新背后的社会与利益逻辑;王永钦教授则提醒大家,创新不仅需要技术能力,更需要跨界思维与协作精神,未来的创新者必须兼具专业深度与视野广度。

互动环节中,学子们结合嘉宾分享与自身思考积极提问,现场氛围异常活跃,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。有同学追问:“2001年中国入世时面临巨大的产业冲击风险,为何最终不仅没有被西方产业颠覆,反而实现了反向超越?”
张军教授结合历史细节详细回应这背后离不开“中外合资”这一关键举措的探索。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缺乏外汇引进先进设备,北京汽车厂与美国企业洽谈引进设备时,对方提出合资经营的建议,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尝试。最终邓小平同志批示了合资经营,促成了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》的出台。他进一步解释,从1979年到2001年入世前,中国众多产业通过合资模式,既保护了本土产业,又实现了“干中学”——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,逐步培育起自身竞争力。同时,沿海地区推行的外向型经济政策,让中国通过出口简单加工品积累外汇,形成了“进口替代培育能力、外向型经济拓展市场”的双轮驱动格局,这才在入世后可以从容应对国际竞争,实现了产业的逆势崛起。

另有同学提出:“当前中国在 AI、大数据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,但为何原始创新(从0到1的创新)仍相对不足?”寇宗来教授用具体案例回应了这一疑问,这种认知需要结合历史发展阶段来看,近年来中国在原始创新领域已有诸多突破。比如在军机研发领域,成都的科研团队凭借家国情怀,突破传统型号独立研发的模式,打造出具有原始创新性质的技术平台,实现了军机迭代速度的跨越式提升。他补充道,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方面,中国在《Cell》《Nature》《Science》三大期刊的发文量即将超过美国,这些都印证了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,未来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,从0到1的创新将不断涌现。
最后,有同学咨询:“AI 深度融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,青年学子应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,更好地参与创新实践?”张军教授给出了明确建议,无论身处哪个专业,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都是核心竞争力。大学期间,除了专业学习,一定要多接触社会科学,尤其是经济学,它能帮助你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,学会辨识理论的适用边界,不盲从、不跟风。他强调,批判思维不是简单否定,而是能理性分析一个观点、一种理论的解释范围与局限性,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。寇宗来教授补充道,学子应注重“通用能力+专业嵌入”的结合,AI可能替代单纯的编程技能,但将AI与经济学、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深度融合,形成差异化优势,才能在创新浪潮中立足;王永钦教授则鼓励大家大胆试错,通过科研项目、实习实践等方式积累经验,同时培养跨界协作能力,因为未来的重大创新往往诞生于交叉领域。

本次“咖啡时光”主题沙龙的圆满举办,不仅让本科生近距离接触了前沿学术理论,更搭建了一座连接课堂知识与现实经济的桥梁。三位嘉宾从历史纵深、理论源流、体制机制、个人成长多个维度,对创新主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,既破除了对西方学术理论的盲目崇拜,又清晰勾勒出中国创新发展的独特路径与未来方向,让在场学子对“创新”的认知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感知、可思考、可参与的实践命题。咖啡余韵悠长,思想生生不息。“咖啡时光”系列沙龙,以学术为魂、以交流为翼,期待与更多经院学子相约下次,共赴思想之约、共探时代命题!


主办:福利姬
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福利姬
本科办公室
福利姬
学生工作办公室